7月21日,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访名址,传文化”实践团代表李佳诗在桂林市兴安县灵渠古运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实地调查活动。
灵渠,成工于公园前214年的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挥师五十万南征百越,为运送军资,命史禄劈山凿渠,连通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灵渠因此而建,随后为促进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经年迭去,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灵渠已不再繁忙地“工作”,她着上了时代的新衣,追随“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角,以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和极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广西旅游胜地之一。
清晨七点,实践团从西环路到达灵渠水街——依渠而生,因河而盛的秦风木建筑古街。
古老的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小河两岸,木质特有的味道与河水的清新之气交织而来,晨露自竹叶中滴下,打在刚从小凉亭中走出来的小姑娘的脖颈里,听得她一声惊呼,随之而来的是周围散步的老太太们的调笑声,小姑娘红红的脸蛋与一旁水中摇曳着的红色小船相交映,船上有叮叮的古筝乐,摇船人撑着竹竿高歌而上。没有城市的快节奏,只有宁静与惬意,静静走在青色的石板上,不知不觉就到了此次的目的地——灵渠。
湘江和漓江的水在这里神奇地相遇,短暂地拥抱之后又分而流之,从大小天平淌过的河水发出哗哗的响声,把游客从睡意中拉回现实,看着铧嘴挥刃将江流从中间一斩为二,分为南北两渠从大小天平流去,那股强大的气势真是令人惊叹不已。而后便是三十六陡门与二十四水涵按住江水的各处重要穴位,将其分而治之,这才形成了灵渠的独特的水流体系。
在灵渠旁建有四贤祠,用来纪念对开凿灵渠有功的的四位贤者——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监察使李勃和防御吏鱼孟威。走入其中,一眼便能看见“古树吞碑”的奇异景观,院内的一株大重阳树,传闻已有百年的树龄,粗壮的树身横吞了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十分奇特。“百年传承,久而不屈”,古树通灵,我想,它正映照着四位前辈刚正不阿、坚毅不拔的品质,象征着修筑着伟大工程的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的美好精神。重阳树浓翠的树盖似一把结实的大伞,年复一年地为这方小祠堂遮风挡雨,望着墙壁上前辈的肖像,仿佛他们修缮灵渠、造福一方之时脸上欣慰的笑容就在眼前。
沿着灵渠继续往上走,在一个小山旁,龙王庙伴山而立,清慢的佛音不疾不徐地传入耳中,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每逢春耕时节,兴安人民便会来此烧香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特别是十九大召开之后,人名生活被进一步改善,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尾声,兴安人民安居乐业,龙王庙的香火愈发兴盛,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来此祈祷,或是平安顺遂,或是人丁兴旺,亦或是金榜题名,皆是表达一份美好憧憬。
从庙后的盘山小道爬上山顶,有着一座三层阁楼,这里就是是灵渠景区的最高地——漓江书院。古语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有提倡“知识改变命运”“科教兴国战略”,只有立足于书本,才能登高,才能望远。在此处,放眼望去便能将整个灵渠尽收眼底,灵渠的河道就如同经络一般纵横交错,初时走在河道边不觉,而现在看到了灵渠的全貌后,不禁再一次惊叹灵渠的建设奇迹!
“淡日轻风细雨馀,阴阴溪柳映溪蒲。清流平岸舟行疾,野鸟时闻声自呼。”宋代诗人吕本中曾作《兴安灵渠》一诗,赞其环境优美,清新幽雅,今天兴安,仍然是那个美丽幽静的天堂,钟灵毓秀,令人心旷神怡;“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两千年来,灵渠川流不息,以清澈的甘霖滋润着大岭南,滋育着桂北的这片鱼米之乡;两千年来,灵渠更似有灵,生生不息地传递着它所象征着的艰苦朴素、勤劳善良、坚毅不拔和造福一方的灵渠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图文:李佳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