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部办公网 中文版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交流
12月7日“2018•国际青年学者”食品学科分论坛预告
( 发布日期:2018/12/4 阅读:次)

讲座时间 2018年12月7日(周五)13:20-16:30

讲座地点 下沙校区食品学院257报告厅

    校人事处、国际商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人():余稳稳--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食品科学)

报告题目:大麦中蛋白质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

报告摘要:

为对大麦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统性的科学证明,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大麦中蛋白质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及淀粉分子结构对大麦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在普通的淀粉酶消化条件下(37 °C),大麦蛋白质会竞争性地和酶结合,进而抑制淀粉的水解速率;而在啤酒酿造过程中(65 °C),大麦蛋白质则会通过抑制淀粉的糊化而抑制其水解速率,进而降低可发酵糖的含量。同时,麦芽中的淀粉分子结构(分子大小、链长分布、直/支链淀粉的比例)会也影响麦芽粉的糊化特性、酶水解的速率及糖化液中水溶性淀粉分子的含量高低及分子大小,从而对后续的酵母发酵效率和啤酒的风味及口感产生影响。

 

主讲人():周雨琪--厦门大学博士(化学生物学)

报告题目:香豆素类衍生物apaensin诱导肿瘤凋亡的机制及新型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报告摘要:

一、发现香豆素类化合物apaensin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它通过JNK激活诱导Nur77出核,再通过p38激活诱导Nur77到线粒体上,将Bcl-2从抗凋亡分子转化成促凋亡分子,从而诱发肿瘤凋亡。该课题发现一种新的植物类天然产物的诱凋亡效应,并深入探索了Nur77-Bcl-2凋亡途径的复杂调控。              

二、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毒性降低可能扩大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通过筛选大量化合物,找到其中两种化合物具有低毒性,可诱导早衰蛋白PARP断裂,诱导癌细胞凋亡,结果指出了用单端孢霉烯作为化疗药物的可能性。

 

主讲人(三)钱怡霞--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博士(纳米科学与技术)

报告题目:肿瘤血管靶向多肽筛选及其纳米组装体在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摘要:

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新生血管增多,肿瘤组织呈弱酸性。本研究是筛选pH响应的血管靶向多肽,并运用在成像,载药中。首选根据血管标志物VEGFR2蛋白结构性质设计了“一珠一物”组合肽库,利用整合微阵列芯片“打印”法将多肽库进行原位测序和亲和力鉴定,继而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活体动物水平分析验证。接着利用筛选出的多肽进行功能化设计,发展其在活体成像,载药示踪,治疗方面的应用。

 

主讲人(四)彭盛峰--南昌大学在读博士(食品科学与工程)

报告题目:pH驱动法制备载疏水性多酚食品运载体系及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

报告摘要:

      多酚类物质由于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炎、抗菌等生理活性,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其中有一大部分多酚是亲脂性多酚(如姜黄素、白藜芦醇和槲皮素等),其极低的水溶解度极大的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因此采用食品运载体系提高亲脂性多酚的水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现有的载亲脂性多酚运载体系的方法制备过程复杂,需要用到有机试剂表面活性剂等不适合于食品工业原料。本研究根据亲脂性多酚在碱性环境下由疏水变为亲水的特性,发展出简单、快速、无有机试剂引入的新型制备方法pH驱动法。采用该方法制备载姜黄素的脂质体、乳液、纳米粒子等运载体系,比较不同制备方法对姜黄素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姜黄素运载体系具有高载药量、制备步骤简单等优点,适合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后,采用该方法制备载白芦藜醇和槲皮素脂质体,考察pH驱动法的使用范围。

 

主讲人(五)姜博晨--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分子生物学)

报告题目:植物光信号参与低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

报告摘要:

低温逆境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品质,研究发现光照是植物能进行充分冷锻炼必要条件,然而光信号组分是如何参与低温逆境响应,还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发现光信号中重要组分转录因子PIF3,可以负调控低温中CBF-COR信号途径影响植物抗冻性,E3泛素化连接酶EBF1/2在低温下迅速降解,解除了对PIF3的泛素化降解调控。同时,光受体低温积累并正调控植物抗冻性,揭示了光信号组分参与响应低温逆境分子机制。

 

主讲人(六)蔡亮亮--同济大学在读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

报告题目:原子尺度下精准制备低维碳纳米结构

报告摘要:

主要从事表面物理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利用表面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讨分子在表面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同时探索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表面化学反应与溶液的机制差异,以及表面在单分子反应中的催化机理。研究背景主要是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比如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基于此,我们希望用表面科学方法,原子级精准制备一系列新颖的碳纳米结构。

 

分享到:0
上一条: 12月7日“五洲讲坛”系列讲座预告 2018/12/5
下一条: 12月3日“五洲讲坛”系列讲座预告 2018/11/26
Copyright©2023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900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友情链接